究竟濾杯需不需要預熱?
天生我材必有用,看你怎麼去思考
撰文。SIN
我們一般沖煮咖啡時,經常會預熱咖啡杯、濾杯、甚至連手沖壺都預熱了,但預熱真的會把咖啡沖得更好喝嗎?不預熱就不好喝了嗎?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預熱的條件」,預熱這個動作,其實是做了「達到某種條件下的沖煮,並利用此條件下呈現出你想表現的咖啡風味」。
預熱是為了什麼?
一般預熱的理由是希望咖啡可以沖得更好喝,風味更佳;又或者是,避免沖煮完的咖啡快速冷卻,造成風味不佳;進階的理由是可以萃取更多咖啡風味出來,讓風味更凸顯,以上都是對的,在特定的條件下,都可以讓咖啡達到更理想的狀態。
但又是為什麼有些人都不預熱、也不溫杯呢?甚至2016年世界咖啡師大賽(World Barista Championship, WBC)冠軍-吳則霖,在比賽過程中使用「冰鎮」沖煮把手來萃取咖啡。
其實都是希望讓咖啡變得更符合「理想」中的那杯咖啡,所以建立於這個大前提下,利用各種不同容器的特性,就能更接近沖煮出你理想中的咖啡風味。

比熱容
以上可以知道,最常見的陶瓷濾杯的吸熱或散熱能力是比玻璃濾杯還要大、還要快,但遠遠不如不鏽鋼的吸熱或散熱能力,吸熱以及散熱能力最弱的即是塑膠材質的濾杯。
#吸散熱能力: 塑膠 < 玻璃 < 陶瓷 < 不鏽鋼
濾杯材質大比拚
接著我們可以繼續探討各種不同材質的濾杯的差距到底有多大,上述定義,比熱容的單位是以「一公斤材料以及室溫20度」的條件下去列表的,所以若「重量」越重,代表吸熱或散熱能力相對就要增加,在咖啡沖煮過程中就越容易被濾杯材質所影響。這次我們用目前市面上最常見的Hario V60來比較:
V60 02「玻璃」濾杯,重量: 約320g
V60 02「陶瓷」濾杯,重量: 約455g
V60 02「不鏽鋼」濾杯,重量: 約145g
V60 02「樹脂」濾杯,重量: 約86g
可以從以上數據直接看出差別,「陶瓷濾杯」本身吸熱或散熱能力就已經比「玻璃濾杯」略強一些,再加上單位重量相對又比玻璃濾杯還要重,代表濾杯吸熱的單位相對也要增加,咖啡漿的溫度就會大大地被常溫的濾杯比熱影響,最後讓咖啡風味的萃取狀況和萃取程度有很大的差異。

「不鏽鋼濾杯」的重量少陶瓷濾杯3倍重,又比玻璃濾杯少2倍,由此可見,常溫不鏽鋼材質的濾杯吸熱單位較小,加上本身吸熱能力又非常強,就比較不會影響咖啡漿的水溫,所以咖啡漿升溫率也會比陶瓷以及玻璃濾杯還要快速,可以推論沖煮過程中的咖啡漿溫度是比較不會被濾杯比熱所影響。
不過,有一個問題,雖然吸熱能力強,但不鏽鋼濾杯的導熱性較高,所以散熱速度也是相當快的,非常容易被環境溫度所影響,可能一陣冷風就會讓沖煮出現極大的變化。
最特別的是「樹脂濾杯」,是四個比拚裡頭單位重量最輕的,與玻璃濾杯相差3.7倍,與陶瓷濾杯相差5.2倍,與不鏽鋼濾杯相差1.6倍。最大的差異就是,吸熱以及散熱能力天生就弱,又加上單位重量非常小,在沖煮過程中幾乎不會有太大的影響,而且塑膠材質的導熱性相當低,相較於不鏽鋼濾杯,樹脂濾杯就更不會被材質影響,也不太會散熱,也就是說更能讓咖啡漿維持一定的溫度了。
小結
所以到底要不要預熱呢?還是要看你想沖煮出什麼樣的咖啡風味。
此篇就不討論用什麼材質濾杯會呈現甚麼樣風味,因為大家使用的水質以及沖煮方式皆為不同,很難用材質的比熱容一說來闡述咖啡風味,但的確不同材質會有一定程度影響咖啡的沖煮,讓咖啡風味大大改變。
所以說,若有預熱就會達到某一條件的比熱,屆時就可以視當地環境的溫度的影響做「溫度補償」,最後就可以達到類似日常沖煮咖啡的風味。
此篇希望提供一個不同的思考框架,讓你可以在不同情境下,可以輕易找出適合你表現手上豆子的特色。也希望大家可以多嘗試用不同的濾杯去沖煮看看,會有不一樣的想法。
___
如果你迷失在咖啡森林中,找不到可以往前的方向
歡迎在Facebook追蹤A咖指南,嚮導隨時都在。
📌有幫助到你嗎 ?
可以留下你的email,跟隨A咖嚮導的腳步,帶你爬上山峰之巔,走出迷霧森林,看得更遠。
每週更新一文章,一年52篇筆記
☑基礎咖啡學習 ☑咖啡筆記
每週更新一文章,一年52篇筆記
☑基礎咖啡學習 ☑咖啡筆記
📑筆記推薦
《冷萃咖啡學》不同條件不同結果
嚮導閒暇之餘會去圖書館找一些書來看看,自然就會到咖啡專櫃去瞧瞧。第一眼就看到了王維新作者寫的《冷萃咖啡學》這本書,直覺告訴我這本應該會是本好書,因為很少人會把冷萃單獨撰寫成一本書,代表著作者對冷萃的製作以及概念有一定程度的想法。
《北歐咖啡浪潮》你不能忽視的冠軍
提姆強調「烘焙咖啡沒有所謂最適切的參數或手法,不同類型的咖啡就需要不同的烘焙曲線」,因為各種咖啡豆的大小、密度與含水量都不相同;而且,咖啡生豆的狀態以及你所在的烘焙環境都是持續變動的,烘焙結果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手沖咖啡大全》對咖啡濾杯與萃取的初步認識
《手沖咖啡大全》的作者是醜小鴨咖啡師訓練中心所編著的,長期推廣沖煮咖啡別只注意手法上的差異,好咖啡應該是香氣與口感兼具,希望能透過教導沖煮的核心理論去沖煮咖啡,而不是只單由器具差異。這本書想強調讓讀者更清楚了解整個萃取過程,從簡單述說從咖啡結構、處理、烘焙,並重點述說咖啡萃取的沖煮過程與細節。讓你更清楚了解煮出一杯咖啡需要哪些要點要加以控制與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