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咖啡浪潮》你不能忽視的冠軍

2021-11-27

現代風味典範之一,奪得北歐烘焙冠軍8次的觀點

撰文。SIN

他是誰?為什麼需要認識他?

《北歐咖啡浪潮》提姆●溫德柏(Tim Wendelboe)是一位早早就在咖啡這產業得到許多世界冠軍頭銜的咖啡界名人,19歲開始在咖啡館工作,並在短短數年間拿下挪威咖啡師大賽冠軍、世界咖啡師大賽冠軍以及世界咖啡杯測冠軍,並且在2008年開始至今奪得「8次」北歐盃咖啡烘焙大賽(Nordic Roaster Competition)冠軍。而且Tim Wendelboe為了咖啡,走遍世界各國產區,並深了解及探索咖啡的栽種、處理、烘焙、後製等關鍵技術,以實際行動改變咖啡產業。

這本書主要在說什麼?

Tim Wenbelboe(以下稱:提姆)強調「不要執著於你對咖啡的想像,試著找出咖啡的可能性,風味才是一切!」。嚮導也非常認同提姆的觀點,一切的源頭都應該回歸於你喝的那一杯咖啡說起才是,而不是用狹窄的眼光用看的、用想像的。

提姆身為多年北歐盃烘焙冠軍,可以說是北歐當地最具影響力的人物,提倡精緻處理的咖啡表現應著重於本身天然的擁有的獨特香氣、清晰透明以及多層次類似水果茶的風味,體現出產地農民辛苦且精緻的栽種及處理,最後產出絕佳的精品咖啡。

內文所提起的要點,淺顯易懂,重要且關鍵,可以建立一套著重「天然咖啡風味為基礎的咖啡系統」,依照不同國家、不同豆子大小、不同處理法、不同各種條件下都應該要有專屬的沖煮方式以及烘焙方式,方能更完整的表現出咖啡本身的特殊風味及產地特色。

「冠軍的咖啡觀點」為本書價值

這本書在2014年在台灣出版,提姆寫這本書的時候應該為2009年。嚮導很是欽佩提姆前輩在12年前就寫出現在看似稀鬆平常的知識,在當年應該是滿顛覆許多人對咖啡的認知。但今天這本書對於初入咖啡領域的朋友,還是非常有幫助的。

煮出好咖啡需要什麼?

●好的原料: 要得到好結果,好的食材影響咖啡的品質
良好的磨豆機: 就像紅酒開瓶器,飲用前使用,減少咖啡風味劣化
周邊器材: 善用方法沖煮咖啡,推薦使用計時器、電子秤、量杯、熱水壺(手沖壺)
正確的測量: 盡可能還原每次的沖煮結果
清潔: 沖煮器材皆保持乾淨,避免產生不好的風味

「咖啡生豆」對咖啡品質的影響

影響咖啡風味的主要因素,在產地就已經大致決定了。以下提姆提出幾個咖啡風味背後的重要變因:

  • 品種: 並非所有阿拉比卡種都能產出良好的咖啡風味,好的羅布斯塔種比栽種環境惡劣、處理粗糙的阿拉比卡種更好。內文提到許多現今常看見的卡杜拉、帕卡瑪拉、卡圖艾等在當時是新崛起的明星品種。
  • 土壤: 跟葡萄酒一樣,是有適宜栽種的地方。咖啡樹非常適合生長在富含礦物質的黏土中,土質鬆軟,但大雨後能通暢的排出水分,在乾燥的季節也能保持足夠的濕度。並提起了咖啡其實大部分皆為有機作物,因為人造肥料對咖啡農來說成本過高了。
  • 氣候與海拔: 要了解咖啡就需要先了解咖啡樹的生命循環,咖啡樹需要適量的陽光與水,才能夠結出健康的咖啡櫻桃,熟成時間越長,咖啡的結構與風味越豐富。熟成過快,容易發展出甜度但較低的果酸,結構與香氣也不好。若是氣候太冷,果實就停止生長了。咖啡樹也極有可能種植在1000公尺以上就會被凍死,並不是高海拔的咖啡就是最好的,最重要的還是要看氣候條件以及栽種區域的緯度高低。
  • 採收: 優質咖啡採收方法有二,只挑最成熟的咖啡櫻桃或採用能夠精準分類咖啡櫻桃的設備
  • 處理法: 好的處理可以讓咖啡甜度、果酸以及香氣更為強烈,但要在處理過程中提升咖啡風味並不容易。日曬咖啡的共同特色在於甜度較高,口感厚實,帶有成熟藍莓、草莓、巧克力與核果類濃郁香氣。水洗咖啡的風味通常較為乾淨,品質較一致,通常比日曬咖啡擁有更多高雅的果酸以及鮮明水果風味;水洗的咖啡豆會浸泡在不同水量的大水槽中,利用水中的酶去軟化黏液層(果膠),天然的酵母來分解黏液這糖分,但發酵時間過長,會讓咖啡變成像腐敗的水果,像醋一般的風味。
  • 乾燥: 乾燥重點在於均勻地乾燥咖啡豆,並確保咖啡豆不受汙染。日曬乾燥最怕咖啡豆堆得太厚或淋到雨,就會開始發酵,也容易被微生物感染、發霉,而且也不能曝曬過多的熱能(陽光)及踩踏,容易破裂產生瑕疵豆。
  • 儲存: 出口前,咖啡會被儲存在麻布袋或是筒倉,讓咖啡豆水分含量保持穩定
  • 瑕疵豆: 來自於粗糙的採收技術與管理。一顆帶有瑕疵的咖啡豆,可能就足以毀掉整壺咖啡,想要更了解咖啡,就必須知道各種瑕疵豆會如何影響風味,才能找出咖啡風味問題所在
  • 乾處理廠: 最後一道程序,清除瑕疵豆,並用機器將咖啡豆按體積分類,除了有助於烘焙均勻,也助於分級銷售。
  • 季節作物: 生豆在兩個月的儲存後,風味會開始衰退,賞味期會受到儲存與運輸條件強烈影響,近年來許多廠商皆開始採用真空包裝,賞味期較長。

「咖啡熟豆」對咖啡品質的影響


提姆強調「烘焙咖啡沒有所謂最適切的參數或手法,不同類型的咖啡就需要不同的烘焙曲線」,因為各種咖啡豆的大小、密度與含水量都不相同;而且,咖啡生豆的狀態以及你所在的烘焙環境都是持續變動的,烘焙結果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好的烘豆師需要具備許多知識,才能在無數嘗試與錯誤中找到所要的風味

嚮導也認為最重要的是那杯咖啡所呈現給你的感受,就必須先清楚了解咖啡基礎知識,才能夠烘焙出你想創造的風味。要呈現最美好的那杯咖啡,只能在無數次的調整與烘焙經驗的積累,才能夠接近於你想要的那杯。 

咖啡豆烘焙過程

咖啡生豆一進入高溫的烘焙機內部後,內部溫度會從攝氏100度左右開始會緩慢爬升至150度,在這個階段水分會從咖啡豆內部散逸,但因為咖啡豆細胞結構非常堅硬,水分無法順利排出,讓咖啡豆體內部逐漸升高,直到咖啡豆無法再承受持續增加的壓力後而爆裂,就會發出類似鞭炮爆裂聲,又稱為第一次爆裂(俗稱:一爆)。一爆後,若持續烘焙,咖啡豆內部會一直產生二氧化碳,到一定壓力後,咖啡豆就會產生第二次爆裂。提姆的說法,二爆後的咖啡豆是比較適合做濃縮咖啡的,一爆至二爆之間的豆子較適合法式濾壓壺以及滴濾咖啡等器材沖煮。

嚮導認為會這樣分類一爆至二爆前的咖啡豆以及二爆後做為區隔,主要還是因為各國文化飲用習慣不同,提姆以最簡易的方式將豆子分為二者,但事實上二爆前的豆子,也是可以透過適當的烘焙方式讓咖啡豆更能呈現咖啡本身的天然風味,且能用於任何沖煮器材

●熟豆色澤

過去咖啡烘焙度的分級,是以舊式的以目視色澤來辨認烘焙度,是以義式烘焙、法式烘焙、城市烘焙...等區隔。也由於現今新增許多烘焙檢測設備,可以精準的判讀咖啡豆表以及研磨後的咖啡粉本身的烘焙度,就可以更能掌握共同語言以及判別標準

淺烘焙,容易讓未熟豆或瑕疵豆的缺陷變得更為明顯

提姆個人偏好相對較「淺烘焙」的咖啡豆,認為咖啡本身會帶有天然的香氣,而且很多咖啡都有細膩的風味、較多的果酸,以及自然香氣。但又不能烘焙得過於淺烘焙,咖啡風味容易偏向植物味以及尖酸味,需要非常精準的烘焙判斷力


「中度烘焙」的咖啡豆,為明顯「焦糖化」的現象,讓咖啡變得更多甜味,但咖啡的酸質也會相對減少或消失;若是不小心焦糖化過多,還會帶些苦味


「全能烘焙」,有些烘焙廠的烘焙思維是將所有咖啡豆烘焙至各自最適合的烘焙度,認為可以保存最天然的咖啡風味,帶出所有咖啡的甜味,但實際上並沒有考慮到不同沖煮方法就需要在烘焙上做些調整。提姆認為,若使用較為深烘焙的濃縮咖啡機專用咖啡豆,拿去法式濾壓壺或是滴濾咖啡機沖煮,時常會有焦味與苦味,反而不慎理想。但提姆並沒有反對不同的思維,認為不同的烘焙方式沒有對錯,只要在乎「風味」是否是你真正想要的

●咖啡熟豆是生鮮食品

我們最常聽到新鮮烘焙的咖啡、現磨的咖啡是最好喝的咖啡,這些概念都是建立在「盡可能保留咖啡豆最好的風味,避免咖啡豆短時間內劣化」。

為了讓咖啡豆適當得排氣,需要視咖啡豆烘焙度、冷卻方式、包裝以及儲存方式,甚至個人味覺偏好來決定該如何規劃排氣長短。為求萃取出最佳的風味,減少烘焙的煙味殘留 ,通常烘焙度越深,排氣時間就要越長;烘焙度越淺,排氣時間就不需要太長。提姆建議咖啡豆不應該打開袋子加速排氣,會使咖啡豆劣化更快。

●包裝與儲存

任何包裝都無法讓咖啡豆永遠保持新鮮,咖啡豆風味會在烘焙後持續發展以及持續得劣化。將咖啡豆袋內灌入二氧化碳或是氮氣,咖啡豆保鮮期限可以延長至12週,但提姆強調,若一旦打開這種技術包裝的咖啡豆,就需要在1-2天內用完咖啡豆。

咖啡豆的儲存也許要特別注意,應存放於穩定的環境。避免溫度的改變,讓豆體膨脹或是收縮,讓咖啡風味產生不可預期的變化。

提姆也建議咖啡豆要新鮮喝,3-4週內沖煮完畢最佳,少量多買,才能保持正向循環,時常喝到新鮮的好咖啡。

「選購」咖啡豆指南

推薦幾個選購好咖啡的訣竅:
  • 購買Cup of Excellence (簡稱COE)競賽的生產批次,除了可以標到最好的咖啡豆,也能實際得幫助咖啡農取得較高收益。如此良性循環及永續交易會讓買賣雙方,甚至咖啡農第三方都可以保持最佳的協作,引導咖啡農種植心態,往買賣家所希望的咖啡風味前進,進而影響栽種與咖啡的處理。
  • 前往「精品咖啡館」購買,通常咖啡館員工都非常了解自家的咖啡豆,甚至很熱情的分享咖啡經。
  • 善用感官,聞起來氣味香甜,像新鮮烤麵包味,就幾乎可以確認是新鮮的咖啡豆;若聞起來有陳舊紙箱味就建議別買了
  • 查看烘焙日期,建議購買離烘焙日相對較近的日期。
  • 尋找產品資訊,咖啡豆外標示若標示得越明確、越透明、明確的風味描述,交易過程就更合乎道德及準確性。
  • 避免買過於廉價的咖啡豆,一分錢一分貨,推薦挑選當地烘焙的咖啡豆。


後記

本書中後半部還有簡單的產區介紹,以及幾個咖啡器材的簡易沖煮方法,但由於內文過於簡潔,嚮導決定之後會開個「世界各地咖啡產區專欄」以及各項「沖煮器材的介紹」,回頭再給大家更詳細的解說。

提姆所倡導的好咖啡,應該著重在「風味」上,一切應該都以此為出發點,去找尋你偏好的咖啡,並且享受沖煮咖啡的樂趣。內容相當豐富且點出非常多的重點,非常適合「初入門的咖啡愛好者」閱讀的一本書。

嚮導認為現代精品咖啡的模樣,幾乎可以說是數個世界上知名的咖啡大師所領導,至今上述原則仍然為目前主流的咖啡思維, 提姆的烘焙理念以及咖啡概念,也開創了美國、台灣、日本等地的咖啡人積極學習的對象之一,並帶領著全世界咖啡迷應該如何看待現今精緻處理的咖啡,大大影響世界咖啡進展。


___

如果你迷失在咖啡森林中,找不到可以往前的方向

歡迎在Facebook追蹤A咖指南,嚮導隨時都在。

📌有幫助到你嗎 ?

可以留下你的email,跟隨A咖嚮導的腳步,帶你爬上山峰之巔,走出迷霧森林,看得更遠。

每週更新一文章,一年52篇筆記

基礎咖啡學習 咖啡筆記

📑建構你的咖啡思維

我們一般沖煮咖啡時,經常會預熱咖啡杯、濾杯、甚至連手沖壺都預熱了,但預熱真的會把咖啡沖得更好喝嗎?不預熱就不好喝了嗎?

從前從前,有很多的咖啡傳說故事,相傳咖啡的起源歷史,已無法考察了,但仍有許多的傳說故事持續發酵著。

應該很多人都有聽過一種三分法,可以檢視自己沖煮狀態的方法,假設平常義式咖啡會萃取24秒結束,計算過程含預浸時間,將這24秒拆成三段,8秒/8秒/8秒,每8秒換下一個杯子,去嘗試看看咖啡呈現甚麼味道,自然你就知道哪一段出現問題,不過通常都在第三杯咖啡裡出現明顯瑕疵。這時候很多人就會想怎麼改善這個問題,可能靠「降低水溫」,可能靠「手法」,可能靠「截流」,來避免瑕疵味被萃取出來。

A咖指南

點燃生活中的活力。滿足你心中的渴望。

資訊

使用者條款
隱私權政策

鼓勵我們

快速聯絡

電子郵件: akacompass@gmail.com
電話號碼: +886-911554213

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
免費建立您的網站!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